首页

国产SM在线

时间:2025-05-24 19:30:44 作者:诗人聚抚州共论中国诗歌的文化特质与社会参与 浏览量:15221

  8月23日迎来处暑节气,“处暑”有“暑气至此而止”的意思,随着8月20日“出伏”,长达40天的“三伏天”终于结束,但是暑热天气的余威仍在,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专家提醒,昼夜温差开始增大,气候干燥、降水少,所以这个时候的养生在于预防“秋乏”、秋燥和霉菌。

  通讯员 杨璞 扬子晚报/紫牛新闻记者 吕彦霖

  1 防秋燥 养肺饮食宜润

  出伏过后虽然中午依旧热,但是早晚凉,昼夜形成较大的温差,特别是在处暑节气之后,“一场秋雨一场凉”的气候特征明显。这个时候饮食上要润一点。 “出伏”之后,夏季开始真正意义上向秋季过渡,气候逐渐干燥,人体的肺气相对旺盛。

  该院老年病科颜延凤主任中医师介绍,中医认为“肺主秋,收敛,肺气太盛可克肝木,故多酸以强肝木”。因此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,避免燥邪伤害。如银耳、百合、莲子、蜂蜜、芹菜、菠菜、芝麻、豆类及奶类。适宜的膳食有芝麻、菠菜、豆腐、百合莲子汤等,有补肝益肾、开胸润燥、益气宽中、安神养心的功效。

  2 防“秋乏” 养神入睡宜早

  出伏以后很多读者朋友容易感到疲乏,很多人会感到懒洋洋的,就是老百姓常说的“秋乏”。

  对此,颜延凤提醒,出伏之后一直到处暑节气,是天气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,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,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,经过昼长夜短炎热的盛夏,很多人都可能出现睡眠不足的现象,特别是老年朋友。此时如果不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,“秋乏”更容易出现。如果出现比较严重的睡眠问题,可以尝试中医调理。 要减缓“秋乏”,颜延凤建议大家,睡眠尤其要充足,最好比平时多增加1小时睡眠。与此同时,还要注意日常锻炼,如早晚散步、打八段锦等。

  3 防霉菌 通风换气宜勤

  出伏以后,温度会逐渐降下来,给了霉菌适宜的繁殖温度,而且出伏后的雨水会逐渐增多,只要空气中的霉菌遇到适宜条件,便会在媒介物上生菌。 夏秋交替时节,人体抵抗力和免疫力会有所下降,加上气候干燥,皮肤也容易出现多种问题。该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孙捷提醒,三伏天的时候空调大开,通风次数少,病菌容易聚集室内,出伏后,要注意通风勤一点,准备换秋装的读者朋友,应把衣物从箱中取出,挂在通风干燥的地方,有条件的可以用电熨斗熨一下,以减少衣物上的水分。衣物挂起来要保持一定的间隔,以保证良好的通风。皮肤感到不舒服的读者可以到医院皮肤科就诊,排查皮肤疾患。 【编辑:钱姣姣】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华为:5G商业成功正在发生,2024年是5G-A商用元年

“大家一听到红斑狼疮的名字,都会有点害怕,可能是因为这个‘狼’字。”卢昕介绍,事实上,红斑狼疮并不是“豺狼猛兽”。它是风湿病的一种,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,也被称为结缔组织病。

跨省换工作,医保关系如何转移?北京市医保局解答

受冻雨影响,20日至24日,安徽、河南、湖北、湖南、贵州等地境内的京港澳、大广、二广、沪陕、沪蓉、沪昆、杭瑞、包茂等高速公路的部分路段道路结冰风险高。

【侨一瞧】巴基斯坦规划部部长阿赫桑·伊克巴尔:未来已来 期待三中全会为世界贡献更多中国经验

据悉,吕某被指于2020年6月至9月期间,煽动他人组织策划实施或参与实施旨在分裂国家、破坏国家统一的行为;吕某承认通过网络社交平台发布煽动暴力、分裂国家帖文,并向示威者出售武器包括胡椒球枪等。

京津冀盆景艺术联展在北京景山公园开幕

“香港年度汉字评选”活动由民建联自2013年开始举办,旨在通过活动让市民观察和反思社会现况,同时借此弘扬中国文化,宣扬汉语内涵丰富﹑言简意赅及高度浓缩的特性。2023年当选的年度汉字为“兴”。(完)

微视频|跨越文明的对话

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,管根本、管长远的还要靠制度、靠法治。2023年4月1日,黄河保护法正式施行。前不久,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,“优化长江经济带发展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机制”。紧跟着,大检察官研讨班作出部署,要求全国检察机关综合运用各项检察职能促进生态环境治理、绿色低碳发展,更好发挥公益诉讼在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中的独特作用。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